研究顯示藉由冥想可改變基因(Study reveals gene expression changes with meditation)















A new study found evidence of specific molecular changes in the body following a period of mindfulness meditati
Credit: © Konstantin Yuganov / Fotoliaon.


2013/12/03
 
著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冥想有益於健康的影響。科學家們已試圖去了解這些冥想練習是如何實際影響身體。

一項由美國威斯康辛州、西班牙及法國研究人員的最新研究報告中,提出了人體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正念冥想後,體內的特定某些分子產生變化的初步研究證據。

這項研究調查一組有經驗的深度正念冥想練習者,對照於另一組只從事靜態活動的非冥想練習者。其結果顯示,冥想練習者的多種基因和分子在經過 8 小時的冥想練習後產生改變,這些改變包括了基因調控的生理機制,及抑制促炎基因的活性,而這個改變與身體是否能更快地從壓力情境中恢復有關。

這篇研究作者 Richard J. Davidson 同時也是 Investigating Healthy Minds Center, Willian James and Vilas Professor of Psychology, Psychiatry at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 Madison 創辦人表示:「據目前所知,這項研究報告是第一篇顯示正念冥想與快速基因改變具關聯性的文獻。」

在西班牙巴賽隆納生物醫學學會(IIBB-CSIC-IDIBAPS)擔任研究員,同時也是這篇文章的第一作者 Perla Kaliman 表示:「其中最有趣的是,在分子分析所呈現的結果,這些被觀察到的基因變化,正是目前抗發炎及鎮痛藥物的標靶基因。」此研究發表於 <Psychoneuronendocringology> 期刊。

先前的臨床研究顯示,正念冥想練習對發炎性症狀有正面的影響。這項新的研究結果證明了療癒生理機制的可能性。此研究結果顯示,調降的基因與發炎症狀是有相關性的。受影響的基因包括:促炎基因 RIPK2 COX2(譯註: 會促進發炎症狀的細胞因子)以及若干組蛋白脫乙醯酶類(HDAC)的基因。藉由去除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ally)上的基因化學標記,達到負責調節其他基因的活性。再者,當在觀眾前或錄影中從事具有壓力的活動,例如即席演講或心算時,這些基因被調降程度與皮質醇(cortisol)快速恢復有關。

令人驚訝的是,在開始進行實驗之前,這兩者受測者的基因並無區別,而上述觀察結果只出現在冥想者進行正念冥想練習之後。此外,還有一些其他 DNA 修飾基因顯示兩組間並無顯著差異,這說明正念冥想的練習對基因的影響是有某些具體途徑的。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這項研究並非用來區分進行單日或長期冥想練習的效果。其重點是在於,有經驗的冥想者的基因其改變是在冥想練習之後。而這是從事靜態活動的非冥想者組所未見到的。研究結果證明,冥想練習可以改變表觀基因(epigenetically)。

以往在研究老鼠及人類的實驗顯示,老鼠或人類在受到物理性刺激,如:壓力、飲食、或運動後的幾小時內,表觀基因都有產生變化。

Davilson 說:「我們的基因表現相當動態,這些研究結果指出,當我們心靈處於平靜時,對基因的表現是有潛在的影響力。」Kaliman 也提到:「HDAC(組蛋白脫乙醯酶類)和造成發炎反應基因的改變,意味著冥想練習可能參與了生理機制的潛在治療。」,「我們的發現,是未來相關研究的基礎,得以進一步評估藉由冥想練習能有策略的治療慢性發炎症狀。」
 


原文詳見(特別感謝吳佳慧及吳敏如的勞心翻譯,如有錯誤敬請不吝給予指正)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3/12/131208090343.htm

留言

  1. 感謝Chloe Chiang的心得分享!妳的慷慨回饋也點出了我當時在翻譯這篇研究文獻中,對於"meditation"一詞的斟酌!(其實是掙扎!) 以及其他有趣的發現!


    Meditation在英文原意為默想。但當你說:「我在默想!」其他人就會問,你在默想什麼?這句話在英文裡是未完成的!而隨著新時代心靈成長叢書大量湧出下,我們對於meditation一字,需要更妥善的的用詞!於是<冥想>,<禪修>,<正觀>,<靜心>,,,等用詞,都有作者,譯者使用。

    最早翻譯奧修一系列叢書的譯者謙達那先生,使用<靜心>一詞來翻譯meditation,奧修曾說:「頭腦結束的地方,靜心才會開!」,「頭腦思考,靜心知曉!」。其中no-mind(沒有頭腦)就很接近佛法說的【無念】或【無心】、也是現今許多書籍提及的【正念】、【正觀】、【活在當下】,有意識的覺知,不讓思想迷霧遮蔽視野,安住在當下你的中心,徹底放鬆,,循著這個精神或意境,梵文《dhyana》,古音譯為禪那,也譯為靜慮,即(我是靜心),最為貼切!然而中文並無任何字眼接近,於是佛陀用了巴利語<jhana>,也就是今日佛教中的【禪】,而為何佛陀不直接使用【dhyana].,而使用<jhana>,這是另一個有趣的故事!

    語言文字終究是受限,重要的是體會其背後的意義,精神!本篇文章是學術研究論文,顧及各學派對於meditation有其各別見解,於是決採用英文原意以及較被一般讀者能認知的<冥想>一詞!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謝雙雙的互動式回覆,讓我大開眼界,學習不少 ^^
      課堂上,為了拉近與學員的距離,我的確會cue冥想二字,讓學員知道what's the next~但在引導的過程中...則是在吸氣跟吐氣中實踐"靜觀" 的精神

      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4 Pain Care Aware《疼痛照護瑜珈》團體引導師 Level 2 認證課程

2024 新典範瑜珈 RYT 200 師資培訓課程 2024/8/29

由 Kosha 觀點闡釋瑜珈療癒